-
[观点]王一川:《去有风的地方》 田园牧歌与创业号角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将叙事背景放在云南大理云苗村的有风小院,讲述北京五星级酒店前厅部经理许红豆为排解抑郁心情到有风小院散心,邂逅回乡创业的同龄人谢之遥,和他周围朴实真诚的乡村劳动者群体的故事。作品如同“清风”吹入人心,在田园心理治愈方面下足了功夫。创作者还不落窠臼地把田园治愈过程放到乡村振兴的号角下描绘,充分考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并表达出“乡村治愈的方法不... -
[会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项目年度交流会举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年度交流会于2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举行。 -
[观点]王昕:文艺作品走出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坚持“两创”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正是因为聚焦人类共同的未来,加入独特价值表达,中国科幻文艺才能在海外传播中引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喜爱。 网络作家群体庞大、网络文学和网络时尚文化同频共振、内容出海和生态出海相辅相成,使中国网络文学及相关影视作品的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 海外受众不但想从中国文艺作品中感受飞扬的想象力、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体认现实、感受历史,从各个维度观察思考当代中国... -
[荣誉]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元、刘瑛娜、张峰团队作品《黑土区水土流失实验》荣获“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提名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提名名单,我校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宝元、刘瑛娜、张峰团队作品《黑土区水土流失实验》荣获年度科普作品科普影视片提名(全国共10名),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该奖项。 -
[观点]张璐:理解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也是具有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美育的传统,孔子教育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世纪初,美育理论进入国内,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呼吁美育融入我国教育中。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
[观点]韩晶:打通堵点难点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通过稳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创新农民工群体就业渠道,多措并举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 -
[成果]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教授团队揭示巢寄生促使鸟类近人繁殖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制
野生动物在靠近人类居住地的环境中生存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有些野生动物在近人环境中生存有效地降低了巢捕食率和巢寄生率,从而提高其生存适合度和种群生产力,最后形成了固定的近人生存的栖息模式,例如大家熟悉的麻雀、喜鹊、家燕等鸟类。而有些野生动物正在适应人类环境,例如在我国分布广泛的北红尾鸲,一部分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另外一部分个体在农村附近或农民居住区繁殖。生命科学学院邓文... -
[成果]地理科学学部丁瑞强教授团队发文揭示北大西洋涛动对北大西洋-热带太平洋关系的调制作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热带太平洋最显著的年际变率信号,其通过遥相关对全球的天气、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能影响随后冬季ENSO的发展和演变。然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与ENSO的年际关系并不稳定,而是存在着多年代际变化,这不能直接用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或全球变暖趋势来解释。